本人有幸参加了9月7日部党组召开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专题辅导报告会”赛迪分会场视频会议。会后,我就会议中提到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战略抉择”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学习,尤其是深入研究了为什么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战略抉择,并不是一个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而是至少三十年来的战略抉择,主要从三个方面的逻辑来理解。
理论逻辑来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理论自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系统研究了生产、消费、交换(流通)、分配,《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表现为:补偿消耗的生产资料+工人工资+转化为利润(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资本家要想赚取更多利润,只能剥削工人工资,加剧贫富两极分化,导致商品堆积和产能过剩。因此,要内外兼治,不能单纯靠刺激需求,还要推进供给侧改革。
历史逻辑来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时代、新阶段的“内生选择”。20世纪80年代,我国生产力落后决定供给不足,人民收入水平低决定了需求有限,并且国内储蓄不足和吸引外资不足导致资金遭遇瓶颈,我国国民经济处于“低水平循环”。因此,采取“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战略是合理选择。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换回外汇,为重工业取得所需资金和技术,再用重工业发展后积累的资金返回来支援农业,从而通过国际市场的转换机制,沟通农业与重工业的循环关系,形成了市场和资源(矿产资源)。另外,“自力更生”和“扩大内需”是我国长期战略方针。1997年12月江泽民总书记就提出“要把吸引外资、开展对外贸易和调整经济结构同广大农村市场的需求很好结合”。1998—2002年,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方针加以强调,“十一五”就已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
实践逻辑来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我们要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技术卡脖子、产业链中断等问题,应对“大萧条”及全球贸易衰减等问题,必须全面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
学习领会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我们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未来要构建什么样的新发展格局,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