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2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纲要》共六十五章,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纲要》在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中提出了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是在国家层面,将稳定制造业占比提上日程。围绕稳定我国制造业比重思考如下:
(一)我国制造业比重过早过快下降对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我国制造业比重的过早过快下降,对我国经济负面冲击较大。
一是不利于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全面完成工业化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区域工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中西部很多地区尚未完成工业化任务,我国目前仍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十四五”时期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而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艰巨任务,而制造业比重过早过快下降将动摇实体经济根基,导致“产业空心化”,从而使得完成上述目标因失去制造业的支撑而变得更加困难。
二是不利于建成创新型国家、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相较于服务业等产业,制造业最容易发生技术进步和创新,因而最容易提高劳动生产率。制造业比重的过早过快下降,将使得技术创新失去重要载体和试验场,并将严重阻碍技术进步进而影响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
三是不利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控。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比重的过早过快下降,将大幅降低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动摇我国应对重大突发风险的基础,从而影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二)我国制造业比重过早过快下降的原因
综合来看,我国当前制造业比重的过早过快下降,既有一定的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必须科学理性加以看待。
一是符合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和产业演进规律。按照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参考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特别是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进与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视角观察,我国当前从整体上看已经接近于初步完成工业化,三次产业的迭代顺利推进,此时国内制造业比重的下降有一定的必然性,符合工业化发展阶段及产业演进规律。
二是要高度关注导致我国制造业比重过早过快下降的偶然性因素。制造业比重缓慢平稳下降并保持在一定合理区间是大势所趋,但过快过早下降则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当前,导致我国制造业比重过早过快下降的因素包括资本的脱实向虚、制造业综合成本的大幅上升、产能过剩、产业外迁等诸多因素,必须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
(三)多措并举稳定制造业比重
一是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近年来,纺织、化工、非金属制品、有色、食品加工等传统行业因其基数大、下降快,是影响制造业比重下降的主要行业。同时,上述行业是工业经济的主体,其高质量发展是稳定制造业比重的基础。未来,应重点利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不断加快对上述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以稳定制造业比重的“基本盘”。
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制造业发展新动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不断强化技术创新,持续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互联网+”“智能+”,形成稳定制造业比重的新动能。
三是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继续深化要素市场改革,降低企业的物流、融资、能源、劳动力等成本,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减轻企业因资产价格上升带来的成本压力;通过制度建设等加强产权保护,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宣传和树立契约精神与意识,提升民间主体对制造业的投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