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8日,赛迪智库工经所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以及部分群众赴位于河北保定的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参观学习。尽管只有短短两个小时的参观,但却让我深受触动,现将相关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一、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基本情况
由来。“五四运动”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一页。运动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旅法中国人士提倡并组织的留法俭学,巴黎中国豆腐公司工人工余求学,以及欧战期间旅法华工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1912年初,李石曾和吴稚晖、蔡元培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了“留法俭学会”。其目的是鼓励青年学生以低廉的费用和节俭苦学的精神赴法留学,把西方文明输入国内,以改良中国社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遭受严重战火侵袭,中国向法国派遣了十几万战地华工,这些华工到法国以后,中法教育界人士认为有必要对这些华工进行教育,于是在李石曾、蔡元培、吴玉章等人的组织下,1916年在法国巴黎成立了“华法教育会”,并创办了华工学校。
兴起。留法勤工俭学生赴法前,需要在国内进行必要的预备,学习一些法语、习俗和一般工艺技能,以便赴法后的交流、做工和学习。1916年袁世凯倒台后,被迫流亡海外的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相继回国,开始宣传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经过艰苦的努力,留法预备学校和预备班在全国先后建起了20余所。其中,1917年,在保定高阳县布里村成立的第一所留法工艺学校。1917年秋天在保定育德中学附设了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该班教学质量之高,教学设备之良,赴法人数之多,是其他学校不能与之相比的。革命前辈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湖南学生就先后毕业于此班。
热潮。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勃然兴起之时,正值新思想、新文化在国内广泛传播,有志青年迫切要求去法国寻求救国之道,留法勤工俭学适应了这一需要,加之各地政府、社会贤达的大力扶持,留法勤工俭学在五四运动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热潮。毛泽东就是为了联系留法勤工俭学事宜,才走出湖南、奔向北京,从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他虽然没有赴法,但他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始终抱以极大的热情和支持。据不完全统计,从1919年3月17日至1920年12月15日不到两年的时间,共有20批学生赴法,约计2000多人。勤工俭学生们在赴法航行途中生活非常艰苦,因为这些贫家子弟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乘坐的多是没有等级的舱位,有的甚至和牛、马同舱。大批勤工俭学生抵达法国后,在华法教育会的安排下,有的进学校,有的进工厂,其中施乃德钢铁机器联合工厂,是当时法国最大的军火工厂。在这里做工的勤工俭学生多达150多人,赵世炎、李立三、邓小平等均在此做工。
宣传共产主义。勤工俭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抱着振兴中华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注重学习马列主义,牢固地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使他们克服了分歧,实现了共产主义目标下的大联合。早在1920年5月9日,蔡和森给远在国内的毛泽东接连写了三封长信,其中信中提到最多的是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主张和办法,他认为在中国必须成立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保持一致的党。同年12月1日,毛泽东在给蔡和森回信中表示深切的赞同。这对国内建党活动以及在留法勤工俭学生和华工中建立共产主义团体,都提供了理论和组织上的准备。
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重要意义
回顾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至今百年历史,可以看到它之所以为世人瞩目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从中涌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批优秀干部,这些优秀干部在与人民群众并肩作战中逐渐成长为新中国的领袖,至今风范犹存,功绩不灭。他们的名字几乎与中国革命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个重大时间相连,如早已献身革命的我党早期革命家蔡和森、赵世炎、向警予、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刘伯坚、熊雄、李慰农、张昆弟、罗学瓒、傅烈、郭隆真、高风、傅汝林、佘立亚、穆清、冉钧、周文楷、戴坤忠、李林、孙炳文、马志远、林修杰、袁庆云、萧朴生、秦青川、张增益等等。还有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李维汉、李立三、何长工、蔡畅、欧阳钦、傅钟、徐特立以及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他们大多是从留法期间开始投身到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来的。他们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的先进分子,代表了这一运动的主流,而他们也是在运动中成长成熟起来,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杰出的革命活动家,他们为党和国家的事业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结束。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还为中国革命建设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他们抱着“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目的,始终坚持勤工俭学,埋头苦读,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科学家、教授、工程师。他们回到祖国,为在贫穷落后的中国发展科学技术和民族工业,艰苦的创业开拓,为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参观学习,细致观看图片史料和文物,我进一步感受学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矢志报国、救亡图存的家国情怀与丰功伟绩,深刻领悟了早期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无悔追求。作为奋战在研究一线的党员,我将以老一辈革命先烈的精神为动力,珍惜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