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上最大尺度反腐剧”之称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以下简称“《人民》”)在5月初已上演大结局。其老少咸宜的情节波澜,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使该剧在国内好评如潮,拥有了无数的拥趸。在国产电视剧长期被流量明星、小鲜肉承包的大环境下,谁能想到,刷爆朋友圈、霸屏的,会是一部主要演员平均年龄50多岁的“老干部剧”。当然,让观众津津乐道的,还有为官者的门道与内涵。
《人民》一上来就打倒了一名“小官巨贪”——国家部委某司项目处处长。赵德汉,住老居民楼、吃炸酱面、骑车上下班,每月给乡下老母寄300块钱生活费,一副两袖清风的模样。可就是这样一位看起来的“清官”,却在四年内受贿两亿多人民币,豪宅的冰箱、书架、床上,全是五花肉一样红白相间的钞票。这一幕,可谓触目惊心。
这位农民的“坏儿子”倒下不久,另一位“坏儿子”也逐渐暴露——公安厅长祁同伟。对他的印象是循序渐进的,从刚开播时与老书记的谦卑有礼,到和师弟们的手足情义,慢慢地,露出急功近利、见风使舵、溜须拍马的本质,再到最后狼子野心,机关算尽。本该吃苦耐劳的“农民的儿子”,脱口而出的却是“英雄在权利面前是工具”,不禁让人唏嘘。
“农民的儿子”一个个倒了下去,农民的身份,既是“好好追求人生”的理由,也是“被逼走上邪路”的借口。难道仅仅是因为“穷怕了”吗?当然不是,老干部陈岩石也是穷苦出身,却一路正直两袖清风。陈老为大风厂职工争取权益,牵动着我们的心;与昏迷中的儿子推心置腹,触动着我们的人性;直到最后离开,也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陈岩石是老革命战士,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让他闯过枪林弹雨。陈老“见大而行远,迎刃方通简”的作为普通人很难做到,但他心中的这份信仰和意志,却是我们这个时代、这代人所严重匮乏的。也许,多一个像陈岩石的老干部,社会就多一份光明。
白岩松曾撰文提到:“我们要有信仰,而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正如一条大河两边的河堤,一边是‘敬’,一边是‘畏’,只要堤坝足够高,不管河流怎么波涛汹涌,都不会泛滥成灾。然而,30多年来,现实的欲望之河肆虐泛滥,时常冲堤而过”。十三亿中国人,有一亿多人把各种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选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其中相当多的人是怀着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有求时,点了香带着钱去许愿,成了,去还愿,仅此而已;还有一亿多人,信仰共产主义,以科学的信仰,作为精神寄托、行动指南,那么剩下的人呢,就没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个人崇拜减少了,可对权钱的崇拜,似乎变本加厉,与欲望的满足紧密相联。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热血的,富有理想抱负的,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现今时代的青春却拥有肉眼可见的艰难。时代让正青春的人们必须成功,而成功等同于房子、车子与职场上的游刃有余。这样的成功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像新的三座大山,压得青春年华喘不过气来。如果一个时代里,青春正被压抑着,哪里来的朝气蓬勃?如果青春中的人们率先抛弃了理想,那未来又是什么?时代的氛围不够乐观,社会的大背景推着我们往前走,我们努力也焦虑,坚持也怀疑。个体的力量实在渺小,拗不过这孕育自己的土地。重建信仰,才是社会最大的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告诫:“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青春,是一个人最朝气的时期,也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年华。青春里沉淀下的种种态度和习惯,决定了你拥有的人格和魅力。心中有悟,就不会影响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比物欲更重要的是自己人性的提升和完善。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不仅仅是你路过天桥时看到的那条标语,应值得我们思考。

作者: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 关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