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是机关生活中最常见的组织活动,也是管理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眼下各种各样的会议多如牛毛,密如凝脂,短则数小时,长则好几天。频繁密集的会议安排让参会人员来不及贯彻落实各种会议精神和任务,单单是参加会议就已经变成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有些人甚至天天赶场,穿梭于会场之间。有好事者调侃道,“开会再开会,不开怎么会,本来有点会,开了变不会”。这种现象,不仅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反而增加了行政成本,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是我们在改进机关作风中应重视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要求领导干部努力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其中的一个方面是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国务院办公厅也发表了《关于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的意见》,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带头精简会议和文件,勤俭节约,降低行政成本”的批示精神,让会议真正落到实处,而不骛于虚声。如何才能让开会开出成效,开出成果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除了控制会议规格、数量、规模,改进会议形式等国务院办公厅明确提出的要求,还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会议前要明确会议的目的并做好相应准备。会议低效的原因之一,就是参会者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为何要来参加会议。被一个电话或一纸文件喊去看会,然后稀里糊涂听了半天不知所云直到呵欠连天的人不在少数。因此,首先要让参会的人明白会议的目的为何,以便有针对性地参加会议。工作会议就其目的可以分为三种:传达精神指示的会议、解决某项专门问题的会议、集思广益进行头脑风暴的会议。开会通知中要明确会议目的,对于传达精神指示的会议,其目的主要是告知,一般采用宣讲形式,开会者处于信息输入位置,很少需要参会者输出,因此,这类会议也可以采用电话、视频、邮件的形式加以替代。对于解决某项专门问题的会议,应该从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角度出发,在会议通知中不仅应写清要解决的问题,并在会前提供相关资料,让参会者有所熟悉,并应尽可能地要求富有经验并承担相关职责的部门和人员参加,以避免在会议中出现扯皮推诿及一问三不知的现象,并尽量在会议中形成解决对策,在会后加紧落实。
对于需要进行头脑风暴的会议则没有这样严格的要求,因为这类会议并无一定要形成解决对策的严格要求,更多的是发挥各自的专长和优势,集思广益,围绕问题形成可能的方案,因此,邀请不同背景和专长的人参加这类会议反而是有益的。
其次,会议中要进行严格的会议控制。会议控制包含议程设计、时间控制、情绪控制的三个部分,并对会议主持人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会议首先应该按其目的设置不同的议程板块,每个板块中都应有相应的时间要求。鉴于会议中出现冲突和不一致是难免的,因此需要主持人能够控制参会者的情绪,避免偏离会议目的,延误会期。对于会议所达成的共识、对策及发现的问题应该及时记录,以便会后研究落实。
最后是会后管理工作,对于会议的落实情况,应有专人进行追踪,并要求参会者定期提供反馈,这点对于以解决问题的会议尤为重要。当在反馈中发现了新的问题或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或许就应该召开另一次会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