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于2020年11月胜利召开,这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大会。会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对我国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十四五”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上看,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从国内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我们要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既要善于顺势而为,又要勇于逆势而上,在危机中抓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
“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了发展思路,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全过程、各领域,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理念是行动先导,新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其中,绿色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之一,贯穿于“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各领域各方面,不仅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部分有专门章节进行部署,其他章节也有相关论述。
在第一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涉及绿色发展相关内容的论述有一些,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提出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中,提到“生态环保任重道远”。在“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部分,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在第二部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部分,分别对“十四五”时期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发展目标等进行了具体论述。其主要内容分布为:指导思想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规划建议的第十部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分五段4条(35-38条),分别是“35.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36.持续改善环境质量”“37.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38.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要重视环境、生态系统、资源的基础支撑。
帽段(第一段)是这一部分的原则性、方向性或总括性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帽段主要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和目标等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已经进入《党章》和《宪法》。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是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这么做的目标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途径是: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目标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35.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调了从空间、行业、建筑等领域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途径包括清洁生产、环保产业和绿色化改造等。绿色建筑之所以要强调,主要原因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均建筑能耗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而增加,这是发展历史所显示的规律。因此,推动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成为我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方面。
第36、37、38条,从环境、生态系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角度分别进行论述。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保护、资源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最重要领域。
“36.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分别从公众意识、治理制度、协同治理等方面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新出现的污染物治理提出了要求。并对采用市场化机制、约束指标以及中央环保督察等方面进行了部署,最后还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生态环保国际合作。这些内容落实到位,无疑会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
“37.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从系统治理思想、外来物种管控、国土绿化休养生息等方面进行了部署。良好质量和稳定性要求生态系统具有自组织、自维持、自调控、自优化功能,以维持自身的生存繁衍。生态系统与资源、环境是“一体多面”,是从不同侧面表现出来的并为人类提供最基本、最重要的服务功能。规划建议还提出了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监测及评估等方面的要求。
“38.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点是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并从资源资产产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资源总量管理、节水、海洋和矿产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还提出垃圾分类、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等的要求。
结合工作实际,“十四五”期间的绿色发展应当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
随着《巴黎气候协定》关于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实施细则的公布以及党的十九大以来对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对工业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过程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要缓解在全球温室气候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迫切需要实现工业发展的绿色转型。亟需进一步明确下一阶段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和任务,全面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经过多年的节能技术改造,依靠单项节能技术改造降耗的空间逐步收窄,随着节能标准日趋严格,系统性节能改造和节能技术集成优化运用的需求显著提升,节能服务产业呈现单一节能服务逐渐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的趋势,但目前能够结合工业生产工艺特点开展集成性节能服务的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节能服务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挖掘工业节能空间至关重要。
节能环保产业面临技术和市场变革。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在污染防治中发挥的作用还比较有限,普遍存在重末端治理、轻源头控制的现象。随着污染治理逐渐进入的攻坚阶段,传统单一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治理需求,多种治理技术的集成和整合成为行业发展方向。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但是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还不到位,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尚未全面建立;部分资源型产品标准体系不健全,财税和金融政策有待完善;统计基础工作薄弱,评价制度不健全,循环经济能力建设、服务体系、宣传教育等有待加强。
推动绿色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命题,中国目前已拥有全球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在工业绿色转型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其他也正处于快速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新兴经济体,相对于欧盟和美国,这些国家与中国在工业技术和产业发展阶段上更为相似许多新兴经济体对于学习中国经验和获取中国资金技术支持的需求日益强烈。如何完善对外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加强节能减排、气候变化、清洁技术、清洁能源开发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亟需深入推进。(节能与环保研究所党支部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