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风家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开展“不忘初心、弘扬优良家风”主题党日活动,2020年7月23日下午,职能第三党支部党日活动以“家风”为主题开展。“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首先,支部委员们朗读了毛泽东、周恩来、习近平三位领导同志的家书,然后全体党员集体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家风》纪录片,大家感触颇深,纷纷发表肺腑之言。
衡军同志感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听到“家”这个字,总会让人产生一丝悸动,好似一份难以言说的情愫在心间流淌,饱含着人们对家浓郁的情感、强烈的思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的确,对人们而言,家既是出生、记事、成长的地方,也是接受养育、学会做人、走向社会的“始发站”。尤其是家庭美德、良好风尚的形成,更是人们融入社会、走向成功最为仰仗的“注册资本”。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家风都是堂“必修课”。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最小、最基本的群体单元,家庭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连接起一个个关键的节点,绘就出一块块细密的网格,让世界紧紧相连、牢不可破。而家风,更是社会公共美德、精神文明的微观体现,唯有家风好,千家万户才会好,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安定、民族才能兴盛,正应了那句“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我们要重视家的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不仅要凝炼好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这样的基本美德,更要将好的家风、好的风骨发扬光大,以“小家庭”的美满祥和促成社会“大家庭”的幸福和睦。
中华民族是开放的民族,包容的民族,更是善于学习的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吸收着外界精华、融入着时代元素,以更深沉、更伟岸、更璀璨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人的家风建设更是如此,在保持并传承好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同时,不断吸收、扩充着家文化的底蕴与内涵,让新时代家风在共性与个性中开辟新思想、扩充新理念,而这也更凸显家风积淀的重要性。时下,新时代伴生大量的新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如何取舍、辨别,着实不易,但良好的家教、卓越的家风让我们独具慧眼、意志坚定,不断汲取着优秀的时代元素,让家文化的内涵与理念得到进一步升华。
良好的家风唯有不断地践行,方能得到良久的保持。不可否认,社会是个“大染缸”,既可以为人添上靓丽的色彩,也可以抹上难以擦除的污迹,一得一失、一取一舍,全在一念之间。而好的家风,正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风向标”,为我们每一次的抉择、每一次的迷茫举旗定向。所以我们要珍视家风的精神洗礼作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朝着更为积极、更有活力、更具动能的目标奋进。同时,我们不仅要传承好家风中的优秀品质、先进元素,做到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更要将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共同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而努力,让家风发挥出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巨大价值。
曹卫云同志说:
在院职能第三党支部的主体党日活动上观看了央视纪录片《家风》,感触颇多:
1、家风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是关系党风政风的大事。近年来,不少被查处的领导干部存在家风失管失教现象的不在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不是个人私事、家庭小事,而是体现领导干部作风、关系廉政从政的大事,与党风政风密切相关。
2、重视家风建设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儿女英雄辈出的不二法宝。从《颜氏家训》、《钱氏家训》、《治家格言》到《曾国藩家书》再到周恩来总理的“十条家规”,无不体现了我们民族、我们党重视家风建设的优良传统。历史一次次的证明,重视家风建设的家庭,就人才辈出,英雄辈出;忽视家风建设的家族,往往亡族败家,教训惨痛。重视家风建设的这一优良传统,更应该为我们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光大。
3、中国传统的家风建设,有家国情怀,也讲光宗耀祖,我们要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圣贤家风,能做到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也有舍生取义的勇气,但因果报应、光宗耀祖的封建糟粕的成分也确实存在。共产党人重视家风,要继承中国传统家风建设中的优秀成分,同时注意鉴别其中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不相符的成分。
4、共产党人的家风建设要融入国家民族复兴的历史大趋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千千万万个知识丰富、技能优秀、眼界开拓、道德高尚的建设者,家风建设要求我们有一种历史的自觉,把个人的培养、家风的建设与这一历史趋势紧密结合起来。
乌宝贵同志深有体会:
1、 重视家庭,家长对子女言传身教,培养良好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中国,自古就有“家国一体”的传统:“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在此情况下,家风家教被提高到了关乎社稷兴衰与天下存亡的高度。《家风》片中既列举了曾国藩等多位古代名人贤士的家风特点,也剖析了现代钱氏、谭氏家族人才辈出、兴盛发达的深层次原因。不难看出,每一个人的成长,无不受其家教家风的影响。
2、 中共党员,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的家风并不仅仅是“一家”的家事,而是事关党的事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家风培养方面给全党作出了表率,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以自家家风的事例教育启示全党同志,要培养良好家风,管住家人,自觉做廉洁自律的表率。
3、 家风建设,必须从小事、身边事做起。家长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让子女耳濡目染,在不自觉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性。家风正,则社会正,社会正则国家兴。
张楠同志讲到:
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跨越到南北朝,从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颜氏家训》讲起。《家风》使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和悠远绵长的文化根基,值得老中青少几代人共同学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风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有家就有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
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家风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渊源与根基,社会就是由千万家庭组成的,严家教,守家风,国家必然昌盛。家风并不是“老古董”“旧风尚”,背后恰恰是家族或者父母一代为人处世的准则,是宝贵的精神财务。
武永丽同志谈到:
纪录片《家风》从曾国藩的家风讲起,以古代著名家训为切入口,讲述家风形成的历史,以及一个个家族对传统美德的执着追求,体现了家族凝聚力与责任感。“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家风家教直接关乎国家的兴衰。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而家庭是社会细胞,国家是由每一个小家庭组成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风这一重要的教育形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应该说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们每个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确保家风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树立良好家风带动党风政风建设,做到自己清、身边清、亲人清。
家风正、则风气正,家风好坏不仅影响着一个家庭,更影响着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社风民风正,国家则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弘扬优良家风,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李东斌同志认为好家风是一种传承: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无数优秀的传统美德,其中许多传统美德是以“家风”的形式代代相传、延续至今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诸多传世的好家风为人们所称颂,好家风的树立与传承是一种利家、利民、利国的行为。好家风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缩影,是血脉相继的一种传承,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言传身教,形成了一个家庭的价值共识,也形成了全民的价值共识。
好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继承,是家庭留给每一个成员宝贵的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好家风虽然背景各异,但是各有千秋:或仁爱宽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或克勤克俭,常怀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之念,靠勤奋兴家聚业,讲节约精打细算;或本分做人、不为富动、尽职敬事、诚信待人。以上种种好家风,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子女受益终身,其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然而,好家风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需要长期的熏陶和积淀,需要加强教育、反复训练、注重养成,才能使其成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同时,长辈的言传身教是对晚辈最好的教育,好家风需要每一位长辈做出榜样,才能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