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党建

党建首页 > 群团工作 > 正文

赛迪职能部门第二党支部组织抗战革命传统主题教育活动

来源:    作者:夏冰   投稿时间:2017-10-18

  九三抗战胜利日前夕,在院党委和工会联合会等有关领导的关心指导下,赛迪职能部门第二党支部及分工会共同组织党员和工会会员赴冀中革命老区,开展抗战革命传统主题教育活动和党性教育,先后赴白洋淀雁翎队和冉庄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参观体验,刘文强副院长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参加了本次学习教育活动。

  近日,赛迪职能部门第二党支部、分工会成员首先参观了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白洋淀水域辽阔,淀区不仅荷红柳绿,鱼肥稻香,物产丰富,风光迷人,府河和大清河上下贯穿,上通保定,下达天津,为水上交通重要枢纽,军事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淀区面积366平方公里,由大小143个淀泊组成,淀内三分陆地。七分水面,渔村蟹舍之间,港叉交错,芦苇遍布,便于隐蔽、周旋、出奇制胜,消灭敌人,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战场。

  成立于1939年秋的白洋淀雁翎队就是当时我党的一支代表性的地方武装,雁翎队队员生在白洋淀,长在白洋淀,个个好水性,且熟知淀区地理环境。他们在淀面架起小舟,神出鬼没,从这条河叉转到哪个壕沟,有时埋伏在敌船必经之路,打击敌人,令其措手不及;有时以夜幕为掩护,摸进敌人据点搞突然袭击,打得敌人闻风丧胆。
通过大量翔实、丰富、珍贵的历史照片、图表、文献资料、实物、雕塑、三维动画等手段,了解了闻名中外的白洋淀雁翎队,神出鬼没、英勇顽强、机智灵活地打击日寇的生动场面和光辉战斗历程,大家如深临其境,深受教育。

  清苑县境内的冉庄地道战遗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抗日战争时期,冉庄人民创造了神出鬼没的地道战,被誉为“二战奇迹,冀中典范”。当年,冉庄挖地道16公里,保护区面积20万平方米,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的村落风貌。电影名篇《地道战》就在此拍摄。

  为了节约时间,当天下午,大家随即又来到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参观,并重走抗战地道,实地体验地道战的艰辛。狭窄的地道,只能容一人单向通过,在很多地方1.7米的成年男子头都抬不起来,只能弯腰低头前行。地道中闷热、潮湿,伴着呼吸不畅的局促,前路难行的紧张,黑暗迷踪的恐惧,想到当年的游击战士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对敌斗争是多么的不容易和了不起。战争不是游戏,战场也绝不浪漫。

  抗战时期,冉庄人民饱尝了日寇的血腥屠杀,经受了血与火考验的冉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奋起抗日,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较大的战役5次,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实地体验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支部党员的党性得到了深刻锻炼,会员们也接受了一次难忘的爱国主题教育。
 

预览区

参观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

预览区
参观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预览区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听讲解员讲抗战故事

预览区
在冀中第一联络站旧址听讲解员讲抗战故事
 
 

通知公告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