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幸运的有机会参加院第五期党员党性教育轮训班的学习,让我系统性的对于井冈山斗争这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红色团建、现场教学、党史专题讲座、体验式教学、红色故事会、体验式教学、访谈教学等多种学习形式,让我们置身于当时的历史事件中从而更好地理解井冈山历史。参观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黄洋界哨口、大井朱毛故居、小井红军医院;重走了朱毛红军挑粮小道;聆听了吴方宁教授的党史专题讲座、红军后代讲党史、红军后代访谈……,每到一处每一次学习,我都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年代,真切的感受到革命的艰辛与人性的光辉。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小井医院、黄洋界哨口,老师富有感情的讲解为我们重现当时的情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么年轻、那么无畏,为了信仰不怕牺牲。我也试着去理解为什么革命的幸存者总是说“我得到的太多太多了”!为什么革命的幸存者可以说“我追随党半个世纪,并不是靠个人感情和恩怨,而是出于信仰。许多人为了革命流血牺牲了,活着的人更应该有坚定的革命意志。”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全面系统的记录了中国工农革命军从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期间的历史事件。跟着讲解老师,我一步步的见证着井冈山怎样从一块默默无闻的土地发展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根据地。看着一幅幅图片,一帧帧老照片,一件件实物、布景,浅显易懂的民谣、民歌,错别字连篇的入党誓言、斗争标语,无不展现着当年的艰苦与艰辛。两年零四个月,无不印证毛泽东在井冈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开辟的中国革命道路是辉煌的。
吴方宁教授的《井冈山斗争和井冈山精神》帮我们系统的梳理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的历史原因以及井冈山精神的形成,“天时(当时的国情)地利(井冈山的独特条件)人和(得人心者得天下)”缺一不可。井冈山的丧失根本上是“路线正确与否”的问题,从而也警醒着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这就是井冈山精神!
红色故事会,红军后代讲党史、访谈红军后代、井冈山建设者的环节,是最好的“井冈山精神代代传”的诠释。刘铁超烈士之孙刘碧林先生;王辉球中将之子王涌涛先生;曾志孙子石草龙先生;甘祖昌将军之孙女甘红梅女士,多位红军后代亲身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光辉一生。而上海知青杨洁如50年对井冈山的无私奉献,很好的解释了她对活着的价值的认识“人一辈子不一定能做好很多事,只要能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活着就有价值”;井冈山客家籍青年张志敏为井冈山市古城中心敬老院的老人们的真心付出,用行动诠释“承诺与坚守”。
我以前对于党的历史仅局限于时间、地点、人物,从来没有认真的考虑过背后的故事与意义,也从来没有认真的用心的去读一本与之相关的著作。而本次井冈山的培训,使我一次又一次的感动,一次又一次的受到震撼。深刻理解“前进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期望的成果不会唾手可得。不管征程多么曲折、多么漫长,胜利总是属于那些永不放弃、百折不挠、携手前行的人们”。(张海霞: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第一党支部第三党小组组长,于200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龄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