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科学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并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要求,为我们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仔细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同时也结合我们工经所的主责主业,深感亟须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研究。
一、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研究意义重大、形势紧迫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其中,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部分,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部分,强调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要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的重要决策部署,切实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亟需全面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研究。通过对产业链供应链全面系统的监测预警,能够准确掌握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情况,及早发现、识别、化解产业链供应链潜在风险,有效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加。一方面,中美博弈愈演愈烈,产业链供应链成为战略博弈的重要领域。美国从2018年开始持续以供应链安全之名不断升级对我国的战略遏制,极力拉拢盟友搞供应链阵营化,加大我国与全球供应链脱钩风险。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出于政治、安全等考虑,纷纷通过经济补贴、政治施压手段,迫使跨国企业加大对本土投资;与此同时,越南、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凭借廉价资源、优惠政策和疫情防控放开较早等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大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外迁风险。综合看,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和竞争力,时不我待。通过对产业链供应链全面系统的监测预警,能够摸清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对外依赖程度,做好应急预案,未雨绸缪,保障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二、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链供应链的重大部署和重要论述,明确风险内涵和风险来源
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预警研究,需要明确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的内涵及风险的来源,基于此才能有针对性地构建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通过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的讲话内容,我们归纳提炼出了产业链供应链的三大政策目标和四大政策着力点,而影响这些工作推进和目标实现的因素,就是需要高度关注的潜在风险点。
产业链供应链的三大政策目标。一是安全性。主要论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二是稳定性。主要论述: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复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三是竞争力。包含产业链竞争力、关键环节竞争力、主导企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主要论述: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培育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
产业链供应链的四大政策着力点。一是系统梳理摸清底数,顶层谋划精准施策。主要论述:要对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系统梳理,摸清薄弱环节、找准风险点,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逐步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实现自主可控。二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主要论述: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坚定信心、埋头苦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我国科技应对国际风险挑战的能力;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三是拉长长板补齐短板,重塑新的产业链优势。主要论述:拉长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质量,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外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补齐短板,就是要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四是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提高企业根植性。主要论述:希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企业根植性,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即使向外转移也要想方设法把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
三、勇担使命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研究
当前各部门都在加强产业链供应链方面的研究,但主要是从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展开,且多为应急性研究,缺少对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全面系统分析和常态化研究。作为长期从事工业经济运行研究的部门,我们应依托传统的经济运行分析优势,注重研究方法、研究模式、成果应用等创新,加快构建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一是注重研究方法和技术创新。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突破了传统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深入到产业链节点以及节点上的供应链企业。为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预警,首先需要通过企业调研与专家研讨,研究确定产业链节点(如原料、配件、设备、工艺、技术等),标识各企业的节点信息,形成产业链关系图谱、企业供应链图谱等基础信息,汇总得到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行数据(生产经营、用工、用电、贸易、投资等)。其次还需要有潜在风险因素的监测,而这又涉及贸易数据(识别存在断供风险的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专利数据(识别存在卡脖子风险的关键核心技术)、关键矿产数据(识别存在风险的关键矿产)、外资对华投资和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数据(识别产业链控制风险)、国内外最新动态(包括政治动态,政策动态、舆情动向、自然灾害等,进行事件驱动的风险评估)等等。这里涉及的数据信息是海量的,亟须借助先进的技术分析手段,搭建专业的数据分析平台来实现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预警。
二是注重跨部门研究模式创新。我们工经所有构建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但要摸清具体细分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情况,离不开专业研究所、行业协会和地方工信部门的支持。首先需要借助专业研究所和行业协会的经验,绘制产业链关系图谱、企业供应链图谱等基础信息,构建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的监测指标体系,明确潜在的风险因素。其次需要借鉴和拓展地方实践经验。有些地方在产业链供应链监测预警方面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实践,但主要局限于当地的产业和企业,我们旨在构建全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监测预警体系,这就需要打通区域维度,与更多的部门开展合作研究。
三是注重研究成果应用创新。研究成果坚持应用导向,服务决策需要和地方发展实际。基于重要性和可行性等原则,初步计划选择1—2个重点行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对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系统梳理,摸清薄弱环节、找准风险点”,形成风险监测预警报告,并反馈给相关部门,辅助做好风险化解预案,保障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