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01日 10:15 来源:规划所党支部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作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为主题的报告,报告体现了大国拥抱世界的胸怀,举旗定向引领我们不断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提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让我们感到工信事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正进入深度调整新阶段。

首先,竞争方式在转变:大国之间对供应链主导权的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区域化阵营化竞争手段正取代以往的市场化竞争。近年来,部分发达国家秉持零和博弈和保护主义思维,强行切割基于市场规则建立起来的全球供应链,构建意识形态互认度高、可控性强的供应链“同盟”,主要目的是排挤和打压中国。比如,2020年以来,《美墨加协定》通过原产地规则、知识产权、劳工、环境等条款,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在北美投资布局,近年来玩具、服装、轮胎、电子等领域大量企业从中国和其他地区转移至墨西哥。2021年美欧成立技术和贸易委员会,专门设立供应链工作组,在半导体、光伏、关键矿物等领域深化供应链合作。2022年以来,美国先后与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等盟友建立“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组建“矿产群”,以此摆脱对华关键矿产的依赖。后又通过组织“全球供应链弹性峰会”、组建美日澳印供应链联盟、举办“美国—东盟特别峰会”、召开“2022年供应链部长级论坛”等措施,以所谓的“民主”为名强化同盟力量,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到美西方可信赖的国家。

其次,布局导向在调整:世纪疫情的暴发凸显了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本土化多元化布局正取代以往效率优先的全球化布局。过去,在效率优先的原则下,全球化越来越深入,产业分工越来越细,资源配置效率越来越高,全球供应链逐渐形成了环环相扣、紧密耦合的网络体系。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精细化分工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受到严重冲击,特别是汽车、电子、机械等行业由于供应链长且复杂,普遍出现停工停产现象,凸显了过度追求生产效率带来的供应链脆弱性。因此,安全成为供应链布局时考虑得更为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各国开始通过加大补贴、改善产业生态等方式吸引制造业回流本土,比如,日本启动“供应链改革计划”,拟投资约22亿美元用于支援日企将生产线转回日本国内;另一方面,推动关键供应链多元化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同选择,不少跨国公司已开始考虑由多元供应商替代单一供应商,扩大原材料与中间品供应渠道,以分散供应链被“断供”的风险。

最后,驱动因素在变化:数字化、绿色化成为供应链转型的国际共识,智能低碳技术驱动正取代以往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驱动。长期以来,全球制造业的聚集地都是享有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成本优势的地区。但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数字技术快速崛起并应用,大大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0年七年时间里,全球机器人安装量翻了一番;在气候问题这个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面前,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国际共识,全球已有超过120个国家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绿色供应链基本成为硬性要求,一系列变化深刻改变了产业链的组织模式。在这种形势下,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技术基础好的国家在吸引制造业企业投资布局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竞争优势,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将重塑全球供应链发展形态,全面提升供应链质量效率。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迎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产业链部分环节“卡脖子”威胁短期内较难消除。当前,产业链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全球围绕关键产业链的核心技术要素已展开激烈争夺,以美西方为代表的不少国家已做出“排华”举措,今后我产业链被多国联合遏制的风险有可能增加。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绿色供应链壁垒将增多。欧美跨国企业在开展绿色创新实践方面走在前列,甚至已开始打造零碳供应链,倒逼其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供应商进行绿色化改造,目前欧美等国家均有征收碳关税的考虑,这无疑将增加我国企业融入欧美供应链的压力,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绿色合规”成本必然大幅增加。

那么,下一步该如何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为构筑良好产业发展生态指明了方向。企业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主体,发挥着关键作用。我们需要加快培育一批在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世界一流企业。孕育一批与世界一流企业形成稳定配套、在细分领域具有突出优势的中小微企业,鼓励支持其“专精特新”发展。推动世界一流企业和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和稳定配套联合体,形成以世界一流企业为中心、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合力锻造产业链长板、补齐关键环节短板,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话语权。

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提供了路径。报告提出,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我国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数字经济具有一定先发优势,可充分利用我国积累的海量生产和消费数据,构建数字要素交易机制和数字资产体系,开发面向不同产业链以及产业链不同环节的高效智能化解决方案,赋能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报告还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制造业领域,要明确制造业领域技术减排、结构减排和制度减排的举措,开展全产业链低碳转型试点示范,完善相关规则和标准体系,以“链”带“面”加速制造业整体绿色化升级步伐。

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为产业链供应链治理提供了保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需要强化“链式思维”,应突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区域分割的传统政策壁垒,以服务产业链发展为核心,提高各部门之间政策的向心力,强化各要素协同。以产业链关键环节重大需求为导向,统筹布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塑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格局,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融合;完善财税金融政策在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育企业、塑生态等方面的顶层设计,避免资金缺位和重复支持的问题;围绕产业发展需要,规划高校学科设置、建立人才培训机构、制定激励措施,力争每条产业链都有一套高质量的创新人才、管理人才和技工人才团队,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互促的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