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园区产业耦合发展是石化化工行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必然要求,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化工园区产业耦合发展正处于探索阶段,赛迪研究院通过对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等四类园区的分析,总结出产业耦合发展的四种典型模式,以期为化工园区产业耦合提供个性化“路径清单”。
一、石油化工园区“一体化式”耦合发展
石油化工行业具有产业链长、产品丰富、关联度大、支撑作用强的特点。石油化工园区“一体化式”耦合发展是以炼化一体化为核心,围绕“链核企业”,摸清不同企业间产品、副产品、废物的类型和数量,以市场导向为基础,挖掘企业间物质交换和产业共生的机会与节点,通过产业链延伸耦合、装置互联互通,把一个企业的产品、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料,推动整个石化园区产业群的循环发展。
二、煤化工园区“进阶式”耦合发展
由于煤炭碳氢比较高,煤化工在生产碳氢含量相当或碳少氢多的产品过程中,需要排碳补氢,带来高耗能、高排放问题,成为“双碳”目标下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瓶颈。煤化工园区“进阶式”耦合发展是通过与绿电绿氢、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和石油化工等耦合,实现园区源头、过程和终端减碳,形成向产业链下游扩展的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循环产业链,提升煤化工园区发展能级。
三、盐化工园区“赋能式”耦合发展
盐化工层次多、领域宽,主要提供“三酸两碱”,作为其他化学品的原料、清洗剂、洗涤剂,被广泛应用于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新能源等领域。盐化工园区“赋能式”耦合发展是指将氯、磷、氟等优势基础化工元素与石油化工、煤化工等的多元有机原料组合对接,瞄准聚氨酯材料、高性能纤维、工程塑料、电池材料、电子化学品等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为其配套核心、关键原料和中间体,并充分利用副产氢气资源发展有机氯产品氢化深加工、氢燃料电池,为化工新材料产业、氢能产业及园区自我发展赋能。
四、精细化工园区“平台增强式”耦合发展
精细化工产品附加值高、种类多、合成过程复杂、后处理流程长,生产单位产品污染物产生量高达5-100g/kg,酸、碱、盐等无机原料几乎全部进入废弃物,加之所含的复杂有机杂质,使得精细化工园区的产品及废弃物呈现多源、多因子等特点。精细化工园区“平台增强式”耦合发展是指通过加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及智慧监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协同创新体系及全过程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提升园区集成式管理服务能力。
本文作者:材料工业研究所 商龚平 张波 张海亮 肖劲松
转载自《赛迪智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