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产业优化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了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当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1. 产业规模体系优势更加明显。2022 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突破 40 万亿元大关,比 2012 年翻了一番,占 GDP 的比重达到 33.2%;其中,制造业增加值达 33.5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达 27.7%,连续 13 年居世界首位。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为30.32%,超过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四国之和。
2. 产业结构实现质的提升。一是主导产业深刻变化。技术密集型行业超过资源密集型行业跃居主导地位。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 2012 年的9.4%、28% 提高到 2022 年的 15.5% 和 31.8%,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 32.4%、50.3 %。二是出口结构持续改善。2022 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达到 24 万亿元,比 2012 年增加 11.1 万亿元,其中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由 7.4 万亿元增长到 13.7 万亿元,太阳能电池、锂电池和汽车出口分别同比增长 67.8%、86.7% 和 82.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由 3.8 万亿元增长到 6.3 万亿元,竞争新优势正在加快形成。三是区域布局逐步优化。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区域的龙头带动作用凸显。全国共培育 445 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5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3. 产业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一是中国制造加快向中国创造迈进。从投入看,我国制造业研发 投 入 强 度 从 2012 年 的 0.85% 增 加 到 2021 年 的1.54%,布局建设 29 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建设 260 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从成果看,2020 年我国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分别达到 124.4 万件、44.6 万件、144.8 万件。570 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 2500 强名单,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设备、国际标准必要专利及应用创新全球领先,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先进计算等领域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兴平台软件等产品创新迭代不断加快,全国软件著作权登记量从 2012 年的 14 万件增长至 2021 年的 228 万件,年均增长率达 36%。
4. 供给体系质量显著提升。一是制造业高端化发展不断加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 2012 年的 11.9% 提高到 2021 年的 22.5%。二是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2022 年,我国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8.6% 和 77%,较 2012 年分别提高 34 和 28.2 个百分点。三是产业绿色化改造成效明显。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分别下降 28% 和 16%,2021 年又进一步下降 5.6%。初构建包含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制造服务供应商、节能与绿色发展行业标准等的绿色制造体系。
5. 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一是涌现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 强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分别从 2012 年的 21.44 万亿元、23.38万亿元增长到 2022 年的 47.65 万亿元、47.11 万亿元,在国际竞争中展露头角。二是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2022 年,全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达 5200 万户,比 2012 年末增长 3 倍;2021年每千人企业数量为 34.28 户,是 2012 年末的 3.4倍。已培育 1.2 万家“小巨人”企业、10.3 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产业链供应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依然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不少瓶颈短板,产业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整体处于爬坡过坎、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
1.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存在风险隐患。由于基础研究投入不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以材料为例,我国拥有完整的材料体系,但对先进装备的支撑保障能力有限,在信息显示、运载工具、能源动力、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五大领域所常用的 244 种关键材料中,我国仅有 13 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与国外有较大差距的有 101 种。此外,我国能源资源对外依赖度高,2020 年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赖度分别达到 73% 和 43%,铁矿石对外依赖度超过80%,重要能源资源缺乏定价权、话语权。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等突发事件冲击下,我国产业链中下游产业面对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只能被动应对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面临较大风险。
2. 数字化转型仍然存在较多瓶颈。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仍面临理念、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瓶颈制约。理念认识有待提升,大多数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认知还停留在部署 IT 系统的阶段,且孤岛纵横、基础数据不准等问题始终存在;云、大数据、AI、IoT 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新旧问题叠加让传统制造企业理解、应用、掌握这些技术变得更加困难。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受限于技术、管理、资本等约束,数字化转型滞后。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我国仅有 25% 的企业开展了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比例则更小。关键技术支撑能力弱,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在操作系统、工业软件、高端芯片、基础材料等领域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部分领域面临“卡脖子”。治理体系不健全,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还需完善,数字经济国际治理和规则的参与度有待提升。
3. 绿色化发展仍面临较大转型压力。产业结构偏重,2017 年我国高载能行业营业收入占工业营业收入比重为 26.0%,2021 年上升至 30.3%,在工业中的地位不降反升。能源结构偏煤,2021 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56%,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 60%,但短期内仍是我国主要能源来源。绿色转型压力偏大,当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5 倍、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水平的 3 倍;工业碳排放在我国碳排放量中的比重仍高达 84.5%。配套体系不健全,碳交易市场等体系不健全,绿色标准、绿色产品认证机制、绿色金融等配套还不完善;全社会倡导绿色生活的价值理念尚待普及,对绿色产品的消费潜力还未充分释放。
4. 企业竞争力有待提升。2022 年我国有 65 家制造业企业入 选 世 界 500 强 榜 单, 比 2012年增加 30 家;美国有 45 家入选,比 2012 年减少 4 家。但从企业利润率看,我国制造业企业“大而 不强” 仍 较 明显,2012~2022年 我 国 入 选 世 界 500 强 的 制 造业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美国的30.9%。企业市场引领能力较弱,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2 年,比亚迪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 186 万辆,居全球首位,特斯拉全球销量 131 万辆,但在营业利润率方面,特斯拉高达 16.8%,引领产品创新、功能创新,而比亚迪利润率不足 4%,产业竞争力仍存在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