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动态NEWS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来源:现代金融导刊 作者:关兵 张厚明 乔宝华 投稿时间:2024/03/2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前不久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可见我国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仍存在产业安全、企业实力、融合发展、产业环境等方面问题,需多措并举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协调发展。

国际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严峻,我国面临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影响完整产业体系优势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部分西方国家加快重构全球供应链,积极推动“去风险化”,一方面采取“小院高墙”策略,精准选择其主导领域实施“技术脱钩”,加强安全审查、制裁、出口管制等单边措施,切断我国获取先进技术和产品的渠道;另一方面通过“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打造“亚洲替代供应链”。

面对外部环境的严峻复杂变化,必须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才能在复杂环境下和国际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我国产业发展面临 “双向挤压”,冲击产业体系竞争力优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驱动的产业变革日益深化,深刻影响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一方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底座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加速,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当前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竞相提速,我国产业发展面临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双向挤压”的不利局面。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是我国从当前国际产业发展环境和竞争态势中突围的必然选择。

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兼顾发展和安全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外贸经历了高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增速最高达到了 37.1%。此后,随着我国要素禀赋成本持续上涨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外贸增速逐渐下降,外贸依存度也从 2012 年的 47.0% 下降至 2022 年的 35.2%,这就需要我国经济发展从依靠外需转向内外需同步推进。同时,疫情突发暴露全球供应链脆弱性,主要经济体重新审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跨国公司积极推行“中国 +1”策略,也客观上要求我国实施“双循环”发展战略。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产业基础扎实,产业体系齐全,经济空间广阔,回旋余地较大,有利于更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打造具有梯次性、互补性、协同性的产业体系,为内循环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形成以融合、协同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实现产业关联畅通,这一过程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是提升供给体系的效率和竞争力的过程。

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成就和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产业优化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了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

1. 产业规模体系优势更加明显。2022 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突破 40 万亿元大关,比 2012 年翻了一番,占 GDP 的比重达到 33.2%;其中,制造业增加值达 33.5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达 27.7%,连续 13 年居世界首位。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为30.32%,超过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四国之和。

2. 产业结构实现质的提升。一是主导产业深刻变化。技术密集型行业超过资源密集型行业跃居主导地位。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 2012 年的9.4%、28% 提高到 2022 年的 15.5% 和 31.8%,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 32.4%、50.3%。二是出口结构持续改善。2022 年我国货物出

口总额达到 24 万亿元,比 2012 年增加 11.1 万亿元,其中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由 7.4 万亿元增长到 13.7 万亿元,太阳能电池、锂电池和汽车出口分别同比增长 67.8%、86.7% 和 82.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由 3.8 万亿元增长到 6.3 万亿元,竞争

新优势正在加快形成。三是区域布局逐步优化。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区域的龙头带动作用凸显。全国共培育 445 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5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3. 产业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一是中国制造加快向中国创造迈进。从投入看,我国制造业研发 投 入 强 度 从 2012 年 的 0.85% 增 加 到 2021 年 的1.54%,布局建设 29 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建设 260 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从成果看,2020 年我国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分别达到 124.4 万件、44.6 万件、144.8 万件。570 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 2500 强名单,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设备、国际标准必要专利及应用创新全球领先,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先进计算等领域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兴平台软件等产品创新迭代不断加快,全国软件著作权登记量从 2012 年的 14 万件增长至 2021 年的 228 万件,年均增长率达 36%。

4. 供给体系质量显著提升。一是制造业高端化发展不断加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 2012 年的 11.9% 提高到 2021 年的 22.5%。二是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2022 年,我国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8.6% 和 77%,较 2012 年分别提高 34 和 28.2 个百分点。三是产业绿色化改造成效明显。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分别下降 28% 和 16%,2021 年又进一步下降 5.6%。初步构建包含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制造服务供应商、节能与绿色发展行业标准等的绿色制造体系。

5. 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一是涌现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 强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分别从 2012 年的 21.44 万亿元、23.38万亿元增长到 2022 年的 47.65 万亿元、47.11 万亿元,在国际竞争中展露头角。二是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2022 年,全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达 5200 万户,比 2012 年末增长 3 倍;2021年每千人企业数量为 34.28 户,是 2012 年末的 3.4倍。已培育 1.2 万家“小巨人”企业、10.3 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产业链供应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系方式:王乐   010-68200552

电子邮箱:wangle@ccidgroup.com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院8号楼12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