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动态NEWS
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好转的思考建议
来源: 作者: 投稿时间:2023/12/21

一、强化需求牵引应用主导,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坚持应用牵引,支持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和关键企业实施国产化导入、国产试验线建设,引导人才、资金、政策向龙头企业集聚,逐步提高基础材料和关键设备国产化率,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二是进一步扩大首台(套)推广应用指导目录范围,实施首台(套)产品政府首购制度,提高国有企业采购首台(套)产品和服务的比例,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引导更多保险机构提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保险业务,促进企业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坚持传统新兴双轮驱动,推动增长动能转换

一是支持各地顺应技术趋势和产业规律,积极布局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但同时要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坚持差异化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二是继续提高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特别是针对精细化工、高端纺织面料、新能源汽车等行业领域,可阶段性大幅提高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加大力度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三是鼓励地方政府设立技改专项资金,加大对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技改投资的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力度。四是研究扩大企业所得税专用设备抵扣范围,建议由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扩展到智能专用设备,并适当上调抵扣比例。

三、持续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增强制造业根植性

一是完善支持西部优势地区发展的政策体系,支持川渝等西部地区积极打造产业转移重点合作园区,支持广西、云南等地区积极探索推进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建设,发挥产业转移“拦水坝”和“蓄水池”作用。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和服务质量,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制造业企业根植性和竞争力,稳住产业链龙头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保障国内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三是深化中国-东盟多领域、多层次交流合作,充分借助“一带一路”倡议、RCEP等区域合作机制,主动拓展与东亚、东南亚国家的新产业新业态合作,打造一批中国-东盟产业链合作示范区,构建互利共赢、深度融合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

四、精准施策持续助企纾困,推动降本减负增效

一是真正落实好前期出台的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加快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奖补资金“一键直达”,充分释放政策效用。二是切实降低企业能源成本,支持工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调节,减少不同电力用户之间的交叉补贴;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引导企业错峰生产,降低用电成本。三是切实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明确拖欠企业账款的主体以及还款规模、方式、节奏,并约定时间节点;优先解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整体欠款过高行业的拖欠账款问题。四是优化各类再贷款的白名单制度,加强商业银行间的信贷信息共享;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商标权、订单、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服务;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贴息贷款等支持力度。

联系方式:王乐   010-68200552

电子邮箱:wangle@ccidgroup.com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院8号楼12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