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动态NEWS
工业经济持续回升面临四重制约
来源: 作者: 投稿时间:2023/12/21

一、市场需求不足问题突出

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叠加外需走弱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恢复的突出问题。一是消费回升仍面临制约。居民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收入预期不稳、消费意愿不强,制约消费电子、汽车、轻工、纺织等面向终端消费的行业持续恢复。此外,疫后居民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发生变化,消费降级现象凸显,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增长动力不足。二是投资拉动作用减弱。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等相互交织,将继续拖累房地产开发投资恢复、制约基建投资增长,对钢铁、建材、工程机械以及家具家电等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不断减弱。此外,部分企业受发展预期不稳、投资收益下降、营商环境不优等影响,投资信心受挫,制造业技改投资持续低迷,对相关装备和产品的带动性下降。三是出口增长面临挑战。全球经济割裂破坏增长前景,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受高利率高通胀高债务制约,生产投资和家庭消费恢复缓慢,对我产品需求难有显著改善;东南亚、墨西哥、印度等地抓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机遇,加快承接全球产业转移,转移产能逐步释放,恐将继续挤占我出口份额。

二、动能转换面临多重挑战

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在传统支撑行业动能减弱的同时,新动能增长面临新挑战。一是高技术制造业等新动能增长放缓。受消费电子需求低迷以及美西方打压等多重因素影响,高技术制造业生产持续低迷、投资增速放缓、出口持续下滑。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比规上制造业增速低2.5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3%,领先制造业投资增速的幅度收窄至5.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美元计价)同比下降13.7%,对出口总额增长的负向贡献率超过64%。二是装备制造业支撑有所减弱。终端需求疲软逐步向中游装备制造业传导,今年增长亮眼的电动汽车、光伏和锂电池等新兴领域遭遇欧盟双反调查、新电池法案冲击,装备制造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能力恐将减弱。三是部分领域结构性产能过剩风险凸显。各地产业布局趋同,光伏、动力电池等新兴领域以及化工等传统领域,一定程度上存在过热投资现象,产能结构性过剩风险上升。调研中有不少地方反映光伏、锂电池等领域竞争加剧,价格大幅下滑,企业增产不增值,部分项目投产后产能释放不及预期。

三、企业生产经营依然困难

今年以来,企业效益逐月改善但仍然低迷,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盈利能力走低、成本负担加重、资金链紧张等困难。一是盈利能力走低。今年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1.7%,降幅逐月收窄但仍高达两位数;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52%,同比下降0.71个百分点,制约企业信心恢复。二是成本负担仍然较重。今年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费用分别同比增加0.42元、0.28元,成本费用负担较重。调研中有不少地方反映用能成本居高不下,环保成本、人力成本等增长较快。三是企业资金链紧张。受经济下行和需求不足影响,下游企业拖欠问题突出,账款不能如期支付,风险向中游、上游接续传导,形成了全行业账款系统性风险。很多中小企业反映,企业应收款和外欠账款增多,上下游企业间相互欠款形成了“三角债”,加剧了资金紧张,经营压力大幅上升。

四、国际形势更趋复杂严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全球地缘政治风险、通胀风险、债务风险等相互交织,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疲软。一是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俄乌冲突持续跌宕,巴以冲突骤然升级,加剧大宗产品价格波动震荡,抬升我工业企业要素成本。美遏华制华战略不变,叠加美大选政治周期,排华动作更加频繁,干扰我周边安全稳定,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二是全球通胀风险仍将持续。美联储加息效应、绿色能源转型、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推动能源和粮食等价格保持高位。9月份美国CPI同比上涨3.7%,涨幅居高不下;欧元区、印度、土耳其、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短期内难以有效下降,制约全球经济稳定复苏。三是全球债务风险仍难缓解。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外溢效应显现,全球利率短期内难以大幅下降,全球债务总额仍处于历史高位,IMF最新报告预警,未来三年全球债务比率可能有所回升。

联系方式:王乐   010-68200552

电子邮箱:wangle@ccidgroup.com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院8号楼12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