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3%,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7个行业增加值同比保持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收窄……前三季度工业经济数据显示,我国工业经济正恢复向好。
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指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总体平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新优势不断集聚增强,创新发展的活力动力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今年以来,工信部聚焦规模大、带动性强的钢铁、有色等10个重点行业实施稳增长工作方案,各地区各部门协同发力,推动工业生产稳定增长。随着宏观政策“组合拳”效果不断显现,市场需求持续改善,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文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系列稳增长政策叠加我国完整的产业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使得工业经济恢复动能较强,发展亮点纷呈。 亮点一:工业生产稳步回升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较上半年回升0.2个百分点,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
其中,装备制造业前三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长6%,增速高于整体工业2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9个百分点,是工业增长的有力支撑。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回升,投资增长动力强劲。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3%,自2020年10月以来累计增速保持两位数,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还有多项指标显示,企业效益加快改善,工业经济恢复向好的积极因素正不断累积。
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4119.9亿元,同比下降9%,降幅比1—8月收窄2.7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利润增长7.7%,在连续5个季度同比下降后首次由降转增。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1.9%,连续2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升到景气区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2个月环比上涨,工业企业预期和信心逐步增强。
“总的看,当前工业经济虽面临需求不足等困难,但我国工业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稳固。”赵志国说,工信部将抓住当前经济恢复关键期和产业转型窗口期,在扩大需求、增强动能、守住底线上下更大功夫,全力以赴抓好工业稳增长工作。
亮点二:新动能产品保持高增速
前三季度,我国主要行业运行总体平稳,工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7个行业增加值同比保持增长。特别是9月份,电气机械、化工、电子和汽车4个行业对整体工业增长贡献接近六成。
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延续强劲发展势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631.3万辆和627.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7%和37.5%;出口82.5万辆,同比增长1.1倍。新能源汽车与光伏产品、锂电池并列,成为我国外贸出口“新三样”,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长41.7%。
“汽车是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重要消费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连续多年超过10%。”中汽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绿色低碳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刘可歆说,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对于扩大消费、畅通循环、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复苏意义重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下,新能源汽车正深度融合新能源、新材料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方面技术,将带来产业间融合、技术间融通的发展新机遇。
此外,前三季度,太阳能电池、充电桩产量分别增长63.2%、34.2%。电子产品产量稳步提升,三季度以来智能手机产量持续增加。
亮点三:新技术深度赋能实体经济
今年以来,我国信息通信业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应用突破,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作用稳步显现。截至9月底,累计建成5G基站318.9万个。
“5G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代表,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赵志国指出,工信部持续推进5G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5G应用创新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据了解,5G行业应用已融入67个国民经济大类,在工业、矿业、电力、港口等垂直行业应用并广泛复制,应用案例数超9.4万个,助力企业提质、降本、增效,赋能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技术创新快、应用渗透强、国际竞争激烈等特点,正加速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刻改变制造业生产模式和经济形态,展现出强大的赋能效应。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不断增长,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云算、智算、超算等协同发展,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有力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目前已建设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赵志国指出,下一步,工信部将坚持突出重点领域,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着力推动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础性原创性的技术突破,夯实人工智能技术底座;推进人工智能试点示范,拓展特色应用场景,加快“智改数转”,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