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时与势,辨析危与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专家表示,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针对2025年国民经济可能面临的内外部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更加积极有为”的政策基调,释放出稳住经济发展大局、延续长期向好大势的强烈信号。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从国际背景和国内宏观政策两个方面分析新一年工业经济的形势,他指出,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际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风险增加,对我国工业经济带来一定压力。然而,国内宏观政策的持续优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为工业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离不开宏观政策。徐洪才分析道:“从国际角度来看,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收缩,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加剧。国内角度看,财政政策的边际宽松有限,金融机构面临流动性陷阱,降息空间有限,需要持续关注内需,特别是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激活消费。”
2024年,我国经济擘划出这样一条曲线:一季度回升向好,实现良好开局;二、第三季度经济下滑压力较大,部分指标出现波动;但第四季度开始显示出经济回升的态势,从数据来看,这种回升态势得以保持,企稳回升态势明显,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动力强劲。
展望2025年,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取向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中,首位就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徐奇渊指出:“现在我们面临工业和服务业,投资和消费这两对关系,我们要审视外部环境的变化,顺应历史规律、顺应经济规律,协调好这两对关系。”在财政政策方面,罗志恒指出,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从建设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建议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优化支出结构,来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罗志恒表示,财政政策有必要从盯住赤字率转向盯住支出增速,确保必要的支出强度以及根据形势变化追加预算,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国需要通过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和大力度的改革创新,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包括要加快财政体制改革、优化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占比、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等,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