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动态NEWS
产业政策所(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智能制造研究室发表《聚力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绍兴经验与启示》
来源:知网 作者:郧彦辉 李沐斋 投稿时间:2023/03/22

聚力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绍兴经验与启示

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逐步优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浙江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示范区,而绍兴是浙江唯一的省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综合改革试点地市。绍兴市将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总结绍兴经验,可为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绍兴传统制造业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绍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0年的14.8%逐年下降至2016年的4.7%,在此背景下,2017年在浙江省政府的支持下,绍兴以新一轮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为切入点,深化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工作,成为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综合改革试点市。2018年绍兴市发布《绍兴市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开启了为期四年的转型升级攻坚行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全国省市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供了绍兴示范。

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绍兴是浙江省制造业大市,传统制造业体量一度超过工业总量的60%,但是随着产业发展天花板的临近和环境约束力的不断增强,传统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长期小于全市经济增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2017年,绍兴市GDP增速仅为6.66%,在浙江省11个市中排名倒数第三,与经济总量处于全省第四的地位明显不符。经过四年的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行动,到2021年,绍兴市经济增速相较2017年几乎翻番达到13.24%,全省排名上升至第四位。

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绍兴市以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建设为契机,开创产业跨域整合先河。十三五时期,累计整合关停印染企业151家、化工企业159家,淘汰落后产能950余家、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6000余家。越城区印染、化工企业分别向柯桥、上虞转移聚集,32家印染企业组合成5大组团落户柯桥,产业集中度由65%提升至80%21家化工企业整合成18个项目落户上虞,产值大规模提升;两大产业通过跨域整合累计腾退土地10000余亩,净节约土地6000余亩。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聚集提升后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新兴产业发展动力得到充分释放。2017年新兴产业增长率为8.2%,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6.1%,到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一年增长13.8%,占比达到57.9%,已成为拉动制造业发展的支柱力量。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建设推进迅速,产业辐射带动成效凸显,中芯国际、长电科技等重大牵引性项目落户,带动产业链上下游120余个项目,近400家企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

智能化改造深入推进。改造对象不断扩展,2021年改造提升行业由原来的13个传统行业拓展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33个细分行业,改造企业清单由2020年的312家增加至1011家。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经建成1家省级未来工厂23家省级智能工厂、108个数字化车间、341条智能化生产线,累计157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了智能化改造,规上覆盖率达34.5%。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作、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取得示范性阶段成果,如黄酒集团古越龙山已在黄酒的包装、口感、年份、品质等方面实现个性化定制。

二、绍兴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主要经验

近年来,绍兴坚持将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作为提升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新发展思路,聚焦产业搬迁、企业培育、平台提升等方面,不断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

(一)腾笼换鸟,开创产业跨域整合先河

坚持全市一盘棋,打破区域壁垒,通盘谋划产业发展布局。绍兴市立足于区域要素禀赋和产业布局现状,以新模式打破区域之间的利益壁垒,创新性地通过产业组团的形式将传统产业进行集聚搬迁,深化行业集聚效应。对于迁出地区,批量化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迁出,既释放了地区环保压力,又获得了优化产业布局的机会。对于迁入地区,一方面,规模化投资的涌入进一步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传统企业以组团形式入驻,进一步深化区域产业集聚优势,实现由传统企业向优质企业的蝶变。

完善的配套机制化解企业顾虑,分类协调畅通企业搬迁路径。在组织宣传上,绍兴建立了由市、县、部门三位协同的工作机制,明确各级责任义务,向企业清晰传达壮士断腕、转型提升的坚定决心。在政策推动上,绍兴市倾听企业诉求,积极为企业答疑解惑,制定了《工作操作流程》《政策解读》《流程图解》等系列配套政策。在资源要素保障上,绍兴市充分发挥市场化手段,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进行搬迁赔偿、土地回购等资金保障工作;以污染指标、实际产能为标准实行分级分类的土地供应策略;突破性地打通指标跨区域平移障碍,出台过渡性生产预案保障企业生存生产。

能耗反向倒逼,乘势推动企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绍兴市紧扣世界一流、绿色高端的发展目标,执行远高于国家规定的资源消耗标准,推动企业加大设备投资力度和研发强度,确保聚集产业行业领先。制定印染行业提升标准108条,在资源能耗和设备要求等方面做出了严格规定,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倒逼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购置新设备、运用新工艺,对企业进行技改补贴。

(二)探索新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

坚持绿色化发展,构筑低碳、绿色传统制造业发展基座。绍兴市严格落实环保准入机制,在集聚提升的基础上以环保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作为绿色发展重要抓手,实行工业区热、电、气等多能源联供发展模式。投资12.5亿元建设日处理能力12万吨的污水处理工程,70个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建设集中压缩空气项目,为印染企业提供标准压缩空气,年节约标准煤近2万吨。

分类分层实施智能化改造,有序推进智能工厂建设。绍兴市启动多轮智能制造行动,以新昌模式为样板,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分行业省级试点市县两级全覆盖。打造梯次化智能制造企业培育工程,编制印发智能化改造重点企业名单,综合企业实力、意愿形成含有标杆打造、能级提升、环节优化的多层次智能制造企业培育体系。深入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行动,组织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示范车间评审工作,树立典型样板,积极宣传推广,引导示范效应在产业链上扩散,实现产业链的整体改造提升。

深化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绍兴市鼓励制造业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总承包商转变,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服务环节延伸,打造多元化价值创造模式。支持制造服务型企业发展,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将工业设计、技术研发、信息咨询等业务部门剥离,打造成为独立实体,面向行业、社会提供广泛服务,最大化人才、技术、信息利用价值。构筑两化融合服务平台,支持制造龙头企业面向行业和区域打造专业化服务平台,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平台。

(三)提升平台能级,为产业发展提供大舞台

鼓励园区提档升级,推进制造业大平台能级提升。以开发区(园区)系统性重构为方向,开发区(园区)全域治理为路径,结合绍兴市开发区(园区)全域治理工作要求,深化产业布局调整、平台整合,打造“2+7+N”“2”是绍兴滨海新区、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两大高能级引领型重大平台。“7”是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上虞曹娥江经济开发区、诸暨经济开发区、诸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嵊州经济开发区、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区7个开发区(园区)高质量骨干平台。“N”是一批小微企业园、创业创新园、特色小镇等专精特新特色化基础平台)开发区(园区)平台体系,加快形成高能级引领型重大平台+高质量骨干平台+特色化基础平台新产业平台格局。支持诸暨、嵊州创建国家级经开区,支持新昌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切实依托特色产业基础,以一镇一方案为引领,强化项目推动,推进产城融合,加快推动特色小镇迭代升级。推进小微园区省、市、县三级认定,组织小微园区绩效评价和星级评定,积极申报省级数字化示范园区,启动市级智慧园区创建。

全面摸排腾挪空间,提升土地要素供给。摸排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内工业用地底数,深化一码管地改革,清查区域分布、权属范围、亩均产出等情况,建立开发区(园区)工业用地一张图。针对亩均税收5万元以下和存在重大环保、安全、消防违规或隐患的企业,以及村集体用地进行治理,盘活低效用地。对腾退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利用。印染企业搬出区域滨海新区已成功列入省高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产业万亩千亿大平台。

通过撤销、合并等方式,推动园区整合优化。组织开展开发区(园区)改造提升行动,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要求,推进工业园区规模化、绿色化、现代化发展。共关闭撤销111个工业园区,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从原先的3个缩减为1个,省级以下工业园区由281个整合为24个。由于绍兴开发区(园区)主动瘦身成效明显,成功入选2020年中国改革50佳典型案例。

(四)打造企业培育升级链,构建五企培育格局

择优遴选,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建立企业培育库。从规模基础、成长潜力、科技创新、品质标准、上市做强等维度对企业进行综合遴选,建立起跑库加速库冲刺库三个梯度培育库,对应构建起跑型企业加速型企业冲刺型企业培育链。目前,精选培育库企业987家,其中:起跑库入库企业532家、加速库入库企业410家、冲刺库入库企业45家。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有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省级隐形冠军27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8位。

支持企业链式发展,开展全周期培育。启动制造业企业长高长壮行动计划,支持企业沿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雄鹰企业”—“链主企业成长路径,形成市单项冠军省隐形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单项冠军培育升级链。开展选企入库政策滴灌月度监测助企成长培育绩效全周期培育。对培育企业实行常态监测、动态调库、刚性退出,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实行优胜劣汰。开展雄鹰企业”“隐形冠军”“放水养鱼优质企业培育。

完善闭环施策措施,实施差别化扶持。为推进企业培育工作,制定《绍兴市制造业企业长高长壮培育行动方案》、《绍兴市制造业企业长高长壮专项激励政策》等,对起跑库”“加速库”“冲刺库入库企业实行普惠加码突破差别化精准扶持。对企业施行政策需求政策实施政策绩效政策评价政策优化全闭环管理。打通部门之间壁垒,通过越快兑平台率先实现市县扶持政策整合一体化、审批一网办、兑现一码通等。

三、几点启示

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对我国工业化进程具有深远影响。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市,绍兴不断探索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路径,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推进我国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一定启示。

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要高站位谋划,优化制造业布局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应着眼于长远,整体谋划,打破传统生产模式,可通过腾笼换鸟方式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传统制造业重塑和新兴产业培育,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绍兴市开创跨域整合先河,一体谋划搬迁前后的产业布局,推动印染企业、化工企业跨区域搬迁集聚,不仅腾出了发展空间,而且放大了印染、化工产业上下游配套、协同优势。因此,破立结合,不仅倒逼传统制造业转型,也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要擅于运用新理念、新思维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的融合和演进,传统行业正在实现数字化转型,产业呈现新模式新业态。传统制造业应把握数字变革的历史机遇,持续推动数字技术全面深度融合,不断培育壮大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新力量,从而实现制造业的华丽蜕变。绍兴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造,坚持传统产业+数字变革=新兴产业,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全力打造智能工厂,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因此,应瞄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有针对性地培育新型智能产品、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内生活力。企业是经济的细胞,只有做实做强企业才能做大做强产业。企业无论大小,只要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高,就会在制造业中发挥独特作用。在企业培育方面,绍兴积极打造五企培育新格局,通过采取建立企业培育库、根据企业成长不同阶段分类培育、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等方式,构建起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培育出一批优质企业。因此,应不断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问题导向,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保障。完善的体制机制,可以发挥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作用,解决制约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绍兴在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不断健全相关机制,如构建实施腾笼换鸟机制、实施数字化转型赋能机制,创新工业用地全域治理机制等,强化政策保障。因此,应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加大改革力度,健全完善有利于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原文来源:知网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lTFBc3pjdftl7lTZrjlZu15RU_vxe9KhSV-gjVdW_GUapJWSWQkJuT


联系方式:王乐   010-68200552

电子邮箱:wangle@ccidgroup.com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院8号楼12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