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与《“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等10多个国家产业规划的编制支撑工作,主持编制了《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蓝皮书》《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趋势研究》《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园区)发展指数》《AI赋能制造业发展研究》《中国工业大数据产业发展及投资价值分析》《中国工业机器视觉产业白皮书》等多个研究成果,及《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研究》《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主导产业战略研究》《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示范区产业规划》《上海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福建省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临沂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珠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30多个地方产业发展规划。
为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提出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3个层次优质中小企业梯队。
“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不仅可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也可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们已初步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促进各类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带动提升。优质中小企业培育是优质企业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法》明确了优质中小企业认定标准,有助于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生态体系。”赛迪智库产业政策研究所(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所长董凯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董凯建议,一是鼓励龙头引领,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搭建产业链领航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合作平台,针对共性技术、工艺开展协同研发创新。支持产业链领航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等,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与中小企业开展配套对接,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发展生态。
二是加强数字赋能,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三是强化精准服务,引导和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夯实“内功”。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提升管理水平,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单衍菲对本报记者表示,《办法》的推出,有利于促进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统一标准、精准服务和均衡发展,给相关企业带来以下几方面利好。
首先,对于被认定企业最直接的利好是政策背书下的资金补贴和金融支持。《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2021年至202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今年4月,央行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2000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其次,《办法》三个层次企业分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申报准入门槛。例如首次明确“创新型中小企业”提法,且标准设定相对简单;又如首次建立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统一认定标准,同时灵活考虑企业地域特点,设置省级“特色指标”;再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在体现延续性的同时,首次提出了“创新直通条件”,对“偏科”企业给予了适度倾斜。
最后,《办法》明确评分标准为广大中小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阶梯式目标。
“《办法》体现了培育优质中小企业梯度清晰的整体思路,具有现实意义。建议在以企业自身发展为基础的前提下,提升融资服务和人才供给质量,更加注重政策实施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多方协同营造有利于企业长久发展的社会环境。”单衍菲说。(本文刊于《中国经济时报》6月21日采访)
董 凯:产业政策研究所(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 所长
长期从事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领域的研究和资源协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