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展锐:以终端领域为突破口强化6G技术研发及储备能力
紫光展锐是全球领先的移动通信及物联网核心芯片供应商,积极关注并参与国际、国内6G研究及产业推进工作。
2019年11月,公司宣布启动6G研发,主要针对太赫兹通信、轨道角动量、甚大规模天线系统、甚高通量编解码、天地一体通信网等潜在6G关键技术进行预先研究。同时与国内高校合作开展Tbps级别的信道编解码研究、太赫兹与轨道角动量结合的传输方法的研究及系统开发。此后由紫光展锐撰写的《初探B5G/6G终端》(白皮书)正式发布,初步探索未来终端的泛在化、智能化、轻量化、共享化、融合化、云雾化等趋势,挖掘了部分场景需求,为业界进一步明晰定义未来6G终端具体形态打下良好基础。
2020年11月,公司发布《6G:无界有AI》白皮书,对6G愿景、核心技术需求及挑战等进行系统阐述。重点针对太赫兹通信、可见光通信、先进调制解码、星地协同传输等6G核心技术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自身业务发展实际,对6G终端芯片和器件在带宽、频率、功耗、集成度、多模化、智能化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预研方向进行了预判。

▲紫光展锐6G愿景 来源:紫光展锐,赛迪智库整理
04、突破区域及行业壁垒,6G关键技术及潜在应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6G潜在关键技术研究逐步体系化
当前产业界针对6G潜在关键技术的研究逐步完善,呈现一定的体系化和区域化态势。现阶段6G关键候选技术主要分为基于新频谱的通信技术研究及试验、下一代基础共性技术、新型特定通信技术、融合应用新技术等四大类,全球各国家和地区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开展突破。
6G细分领域潜在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目前业界对于6G潜在应用场景的研究活跃,已经发布了不少展望和预测,一些细分领域新的场景不断出现,综合来看,6G潜在应用场景主要分为全覆盖多样化智能连接、高保真扩展现实类应用、智能化行业类应用等三类场景。
05、推进政产学研一体化,我国6G研发具备先发优势
我国6G研发工作的总体部署超前,正系统开展6G技术研发方案的制定工作,为6G技术预研打下基础,表明在全球范围内的6G研究工作中,我国承担着先行者的角色,这对增强我国在前沿技术研究领域的全球话语权将有深远的影响。
政府:总体部署,统筹推进
2019年,由工信部牵头,联合科技部和发改委成立了中国IMT-2030推进组,下设中国6G无线技术组,负责组织成员单位围绕6G技术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目前已召开4次工作组会议。中国IMT-2030推进组对协调国内参与6G研究主要单位力量、聚焦6G无线技术关键创新点以及推动中国6G技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由科技部牵头,联合发改委、教育部、工信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了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由相关政府部门组成,职责是推动6G技术研发工作实施;总体专家组由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组成,主要负责提出6G技术研究布局建议与技术论证,为重大决策提供咨询与建议。

▲我国启动6G技术研发工作 来源:科技部网站
工信部在全国“两会”上表示正在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在愿景需求、技术标准等方面寻求共识。有关6G方面的全国“两会”提案聚焦卫星互联网等核心技术攻关以及标准化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一节中提出要“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
企业:立足实践,广泛探索
中国移动成立了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所,聚焦面向6G的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移动研究院定期召开“畅想未来”6G系列研讨会,汇聚产学研用各方力量,通过广泛交流和深入分享,为业界寻找6G研究方向提供了参考,并发布了运营商首个《2030+愿景与需求研究报告》,提出了未来网络五大技术特征构想。中国移动和清华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面向6G通信网络和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合作。之后,中国移动陆续发布了《2030+愿景与需求白皮书(第二版)》《2030+网络架构展望白皮书》《2030+技术趋势白皮书》等6G系列白皮书。
学研:依托专项,加速突破
科技部发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重点专项项目申报指南建议》提出“专项总体目标”之一是“开展新型网络与高效传输全技术链研发,使我国成为B5G/6G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和标准研发的全球引领者,在未来无线移动通信方面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其中,2019年专项中至少有6个6G研究项目,2020年专项中至少有5个6G研究项。2021年,科技部公布了年度拟启动的两个6G研究项目,即《6G通信-感知-计算融合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和《6G超低时延超高可靠大规模无线传输技术》。立足国家重大专项指引,多个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快进行6G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06、我国6G研发面临形势及相关建议
面临形势
未来3-5年是6G研发关键窗口期,全球6G竞赛已全面拉开帷幕。当前业界虽然还没有制定出6G统一标准,但已经就6G商用化进程达成了初步共识,6G通信的愿景、场景、基本指标、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等研究均有了新的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中也初步明确6G将会在2030年左右实现规模化商用,未来3-5年将是其技术研发的关键窗口期。
西方对我国通信业实施“技术封锁”,我国6G核心技术攻关和标准研发制定等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美国一直视我国为5G产业最强竞争对手,强调5G“中国威胁”论,2019年5月,美国、欧盟、日本等32个国家在布拉格5G安全大会上达成《布拉格提案》,排挤中国的意图明显。截止2021年1月,我国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中的公司及机构近300家,通信行业成为关键领域之一,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极大挑战,需要全面突破西方技术封锁。
我国5G规模化商用快速推进,为开展6G布局奠定良好基础。当前我国5G基础设施建设和商用化进程位居世界前列,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截止2020年底,我国已经建5G基站超过70万个,实现所有地级以上城市5G网络全覆盖;5G终端连接数突破2亿;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100个,5G+远程会诊在19个省份的60多家医院上线使用,5G+自动驾驶、5G+智慧电网、5G+远程教育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我国在5G核心技术创新方面也实现了全球领先,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统计,2020年开始全球5G网络将有约30%来自中国技术,同时专利申请数量优势明显,华为排名第一,中兴通讯第三;科技部也表示截止2020年10月,我国5G核心专利数占世界第一。基于5G技术储备和产业推进的先进经验,我国可在6G性能指标、网络架构、关键技术及标准化、应用场景示范等方面开展布局,同时充分考量5G的新问题和新需求,全面提升5G、6G技术研发的可延续性和迭代,为实现5G到6G的深入科学演进打好基础。
相关建议
适时发布6G前瞻性战略规划
6G发展将涉及但不限于网络建设、产业生态、技术创新、融合应用和安全保障等多个层面。建议一是参考我国5G现有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快国家层面详细的6G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的尽早出台,在战略层面扩大我国竞争优势。二是推动我国6G通信设备和终端形成产业规模,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三是加快6G标准生态研究和保护,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和标准“走出去”。
尽快明确6G研发试验用频
对于6G潜在技术所用频段,除WRC-23将要讨论的6GHz频段等外,业界普遍聚焦于毫米波频段和太赫兹频段,部分甚至扩展至光通信频段。考虑我国通信产业的节奏和特点,建议一是积极推进毫米波、太赫兹等候选频段用于6G通信网络的相关研究和试验工作,做好通信产业发展的频谱资源储备。二是持续巩固我国移动通信低-中-高频频谱资源联合组网模式,结合6G场景开展相关频谱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
强化储备6G潜在关键技术
通过6G行业、产业、生态联盟等形式,凝聚产学研用各方优势,形成6G研发布局工作的合力。建议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结合6G复杂融合场景开展多个细分领域专题研究,鼓励产业链企业集中突破6G关键技术。二是积极推进新材料、仪器仪表等关联产业基础储备。三是鼓励企业进行6G应用场景的前瞻研究和应用试验,保护知识产权,做好专利储备。
同步开展6G网络安全研究
6G网络将面临移动设备的激增和应用服务的丰富,潜在的网络安全和隐私问题将比5G更加明显。要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对6G网络和信息的安全保护将是关键因素。建议一是建立国际6G网络安全领域对话和合作机制,助推我国与全球各区域国家在6G网络安全领域达成共识。二是加大国际规则制定的参与力度,产学研界要在ITU、3GPP等国际标准组织中围绕6G安全议题输送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最大范围凝聚6G网络安全共识,为我国6G技术和标准推广铺平道路。
点击
《6G全球进展与发展展望白皮书》
获取完整版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