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杂志“视觉人机交互”主题出版!人类与机器加速突破虚拟与现实的藩篱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5日 15:42 来源: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

《人工智能》杂志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主办(CN10-1530/TP,ISSN2096-5036)。该杂志为双月刊,聚焦人工智能领域,每期重点围绕一个主题,收录业界专家学者的观点见解和研究成果。

《人工智能》杂志2021年第1期主题是:视觉人机交互——AI时代,人类与机器加速突破虚拟与现实的藩篱。本期共有三十三位作者发表了精彩的文章。

2021年第1期文章及作者

栏目一:综述分析

1、服务视觉人机交互(XR)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

朱 方

中兴通讯大视频(数字视频和计算机视觉)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移动网络和移动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IEEE高级会员。

2、VR影视国际发展趋势观察(2016—2021年)

刘 好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实验室研究助理、“VR产业发展与消费者调查报告”课题组成员。

金世圆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实验室研究助理、“VR产业发展与消费者调查报告”课题组成员。

汤清扬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实验室研究助理、“VR产业发展与消费者调查报告”课题组成员。

刘 茜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VR产业发展与消费者调查报告”课题组组长,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智能传播等。

栏目二:前沿技术

1、面向下一代人机交互的虚实融合场景描述语言

张若霏

就读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中的实时渲染和动画等。

潘嘉荔

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AR场景下的特效渲染、实时渲染、虚实融合、场景描述等。

王 锐

任职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真实感渲染、实时渲染、渲染优化和渲染相关的软件与架构。

2、人工智能在点云压缩中的应用前景

陈 浩

南京大学副研究员。于2020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2020年加入南京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通信与智能传输。研究工作曾获得2019年IEEE广播技术协会最佳论文。

王剑强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于2018年获得南京大学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点云编码与处理。

马 展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登峰人才,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于2011年获得纽约大学博士学位。2011—2015年分别在三星美国研究院、华为美国研究院工作。2015年加入南京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视频处理和计算摄像。研究工作曾获得2018年SIGCOMM 学生研究竞赛入围、2018年PCM最佳论文入围,以及 2019年IEEE广播技术协会最佳论文。

3、基于多模态的人体动作识别研究

丁 川

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动作识别。

崔爱浩

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三维重建、深度学习。

齐 林

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

帖 云

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媒体智能分析、三维重建、虚拟现实。

4、基于深度学习的三维人体姿态估计技术

崔家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

何欣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李 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中国仿真学会医疗仿真专委会副主任。主要从事虚拟现实、医疗仿真、物理建模、可视计算等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在IJCV、IEEE TIP、IEEE TVCG、IEEE TMM、PR、CGF、ECCV等领域顶级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美国专利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际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大赛一等奖。

栏目三:产业应用

1、百度AR核心技术行业价值探索与应用实践

李颖超

百度增强现实技术部总监。北京理工大学博士。致力于推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百度的发展和应用创新,包括多媒体云服务、视觉搜索和增强现实等;主持研发Dumix AR平台,面向行业提供AR技术和解决方案。

王颢星

百度增强现实技术部资深算法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负责基于视觉定位技术的核心算法研发与工程架构设计,推动视觉定位技术在室内AR导航导览场景的应用与规模化落地。

陈睿智

百度增强现实技术部资深研发工程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在人脸相关的计算几何和图形学算法方向深耕多年,负责百度AR三维人脸重建和虚拟形象生成的算法研发和产品落地。

程 萌

百度增强现实技术部产品经理。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在读。负责三维物体跟踪等技术产品的创新孵化,为AR能力在工业场景的落地应用提供解决方案。

2、可操纵人像生成技术的现在与未来

陆建国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算法工程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人脸识别与人脸生成。

贾 霞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视觉算法总工程师。目前负责人脸识别、行人重识别、行为识别等算法研究和产品开发,发表多篇相关论文和专利,同时负责虚拟人标准工作。

郑清芳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云视频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计算机应用工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视频编解码、视频通讯、人机交互、多媒体芯片与系统等。发表论文多篇,拥有2项专利。

栏目四:挑战与展望

1、智能网联汽车视觉人机交互法律问题研究

陈全思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行业管理法治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工业和通信业领域政策与法律研究。

张 浩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人工智能法治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数据治理等领域的战略咨询和政策法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十余项。

栏目五:探索与创新

1、人机交互下的自动驾驶车联网关键安全技术

邢 睿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毕业于上海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车联网的安全与优化。

苏 洲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络通信安全、隐私保护,网络优化等。以第一/通讯作者获IEEE ICC2020、IEEE BigdataSE2019、IEEE ComSoc GCCTC2018、IEEE CyberSciTech2017等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任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IEEE Open Journal of the Computer Society、IET Communications等国际知名期刊编委。

2、人工智能技术助力通信网络智能化升级

韩炳涛

移动网络和移动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Linux深度学习基金会Adlik项目负责人。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平台技术和网络智能化,以及相关核心系统架构和人工智能算法。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和相关专著。

屠要峰

现任职于移动网络和移动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数据、分布式系统,以及机器学习等。

王永成

现任职于移动网络和移动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工智能算法和平台研发工作。2004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平台技术和网络智能化,对深度学习平台和人工智能算法有深入研究。

王依可

中兴通讯研发工程师。参与基于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的大规模场景语义和空间联合感知核心技术和平台,以及基于5G&6G移动部署场景下的分布式云渲染核心技术和异构渲染加速处理单元等项目。

期刊在线阅读

扫描二维码查看《人工智能》2021年第1期电子期刊(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