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半年员工连续跳楼事件、加薪举措之后,富士康开始实施“内迁”计划。8月2日,富士康宣布在郑州新厂开始投产。郑州肯定不会是富士康的最后一站——“高成本”的深圳已经不适合低成本运行的代工厂立足,富士康将会把深圳大部分生产线迁往内地。
相关数据显示,富士康国际(02038.HK)去年上半年出现了首次亏损,净亏损1870万美元,而不久前其发布预警公告称,今年上半年亏损额将扩大。内迁显然是其降低成本、拯救利润的自救行为。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富士康身处困境、业绩滑坡的时候,富士康的同城“兄弟”华为、比亚迪正处在上升轨道,业绩不断向好。华为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接连超越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成为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商;在美国知名杂志《财富》7月份公布的2010年“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中,华为首次上榜,以年销售额218.21亿美元排名第397位。
曾经作为富士康的“追随者”、代工出身的比亚迪,依靠“电动汽车”概念、产品研发成功和上市,以及“股神”巴菲特的注资,股价节节攀升,并荣登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2010年度科技企业百强榜首——尽管比亚迪去年营收仅57亿美元,远不如亚军苹果的429亿美元,但营收增长率和股东回报率却高达50%和246%。
这三家同样位于深圳的国内顶尖企业,都依赖“低成本优势”起家,如今却因为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不同,命运迥然不同。
华为、比亚迪为“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树立了榜样和标杆,然而,像华为、比亚迪这样的企业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和富士康一样正面临同样的困境和抉择:是继续沿着低成本的道路前进,转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去,还是向华为、比亚迪那样转型升级到新的利润高地?
两难选择
虽然从总收入来看,富士康高于华为、比亚迪,但富士康的利润率却远低于这些品牌企业。富士康国际的财报显示,富士康国际的整体毛利率逐年下降,从2007年的9.2%降到2008年的6.9%、2009年的5.9%,而2009年的营运利润率仅有1.9%。相比之下,华为的运营利润率从2008年的12.9%升至2009年的14.1%。富士康的利润率之低,与它处于全球电子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有关,也与近年劳动力成本上升挤压了利润空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