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推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最根本的是要在制度环境建设上下功夫,要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要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行了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阐述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意义,对落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六个着力推进”的明确要求。围绕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记者: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但也面临下行压力。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其重大意义是什么?
苗圩:当前,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整体呈现稳中趋缓态势。今年前4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经济运行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应对。在目前国内外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再次重申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和重要性,不仅体现了当前稳增长、促发展的工作重心,也充分体现了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战略考虑。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近年来消费者对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健康环保、安全标准等方面要求迅速提高,与此要求不匹配的是,我国产业层次低、升级慢、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旧十分突出。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弱。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在一些行业,企业规模小而散的现象比较突出,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难以提升,缺乏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创新发展压力大。企业税负较重,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面临利润微薄、经营困难局面,无力进行新产品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
这些问题最终都会聚结为一种迫切需要,即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要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积极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在制度环境建设上下功夫,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向工业经济
记者:我国工业发展还面临一些体制机制障碍,比如政府对生产要素配置及价格干预较多,产业开放程度还需提高,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需要进一步落实等。未来10—15年,是我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关键时期。我们如何推进工业强国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