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赛迪智库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2013年我国信息化发展形势前瞻》研究报告,称2013年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将更加活跃。
报告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将带来信息基础设施更新、应用创新和信息产品的更新换代。一是移动互联网应用不断推陈出新。手机即时通讯工具能实现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的低成本高效率的通讯服务,并与社交应用完美融合。手机视频、手机搜索、手机微博等应用快速普及,移动云服务备受推崇,移动搜索将向智能化、语音化发展,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的即时通讯将加快普及,高清网络视频将成为移动视频行业发展的方向,社交、评论、购物网站将紧密结合,并向“社交+本地+移动”的模式演化。移动金融云、电子商务云、物流云等行业云将迅速发展,面向个人的移动云存储、移动云音乐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二是大数据商业模式将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让各类数据量急剧增长,面向海量数据的数据挖掘孕育着更多的商业模式创新,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应用等大数据产业将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中的大数据挖掘将进一步拓展服务商的业务范围,传统商业将充分挖掘大数据的价值,开展精准营销。信息内容服务商将利用大数据开展个性化服务。移动互联网将结合LBS与大数据技术,开辟新型业务。更多互联网企业将布局大数据战略,精准营销、精准服务将成为现实。三是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物联网在汽车、家电、自动仓储、制药包装等领域已具有成熟应用,并开始向民生领域拓展。手机物联网逐步进入平安家居、老人护理、公共安全等领域。云计算技术逐渐成熟,云商用模式逐渐清晰,市场将成为云服务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
报告认为,在互联网大面积普及应用、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形势下,“数字鸿沟”问题也更显突出,我国至今尚未建立面向偏远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信息服务机制。由于缺乏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普遍服务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偏远地区及低收入人群不能得到最基本的电信服务、宽带接入服务,西部偏远落后地区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得到解决。面向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信息无障碍设施建设也滞后。报告建议建立信息化普遍服务机制,一是通过政府补贴或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企业,针对残疾人、老年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以及边远地区的用户,开发低价智能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逐步填平“数字鸿沟”,使社会不同群体、不同地区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二是推动建立普遍服务基金。研究确定包含宽带在内的普遍服务的技术、经济与法律标准,按照普遍服务标准、受惠对象现状以及发展规划要求,从企业已上缴的累计利税中划出转向财政资金用以设立初始基金。三是加强规划管理。根据国民经济和电信行业的发展情况及时编制电信普遍服务的发展规划,明确普遍服务的阶段性目标、业务种类和范围。四是加强政策制定。健全法律体系,明确我国普遍服务的目标、实施机制、融资机制、成本补偿标准、服务商选择等。第五,完善监管机制。对普遍服务项目的实施、电信服务质量、资费水平等进行监督,推动企业完成普遍服务义务。